首页

跆拳道馆痛打男女m(和黑冰合作

时间:2025-05-26 11:33:25 作者:香江观澜:在“山海人文”间 探寻香港传统味道 浏览量:84222

  中新社香港5月25日电 题:在“山海人文”间 探寻香港传统味道

  中新社记者 香卢平

  近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展旅游热点工作组”公布即将推行的9个旅游热点项目,从工业品牌旅游到旧城激活,从自然山径到纪律部队主题巡礼,全方位落实“无处不旅游”的理念,让访港旅客全方位感受“港味”。

5月20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展旅游热点工作组”公布9个具有香港特色的旅游热点项目。 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

  旅游业是香港支柱产业之一,今年前四个月访港旅客达1600万人次,同比增加10%。但过去几年,香港一直面临旅游产品单一及高净值旅客减少的双重挑战。随着周边国家和地区旅游市场复苏,香港须做出改变才能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于是,2024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发展旅游热点工作组”,整合现有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本次推出的9个项目,不仅包含山海等自然景观,还打破传统旅游界限,将香港的工业历史、社区、自然景观与城市特色深度融合。例如,“香港工业品牌旅游”中开拓了李锦记、奇华、八珍酱园等本地“老字号”品牌的旅游产品,讲述“香港制造”的故事,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

  与此同时,特区政府也鼓励社区、商界、创科界等更积极参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以跨界合作的形式推动香港旅游市场建设。

  多位香港旅游业界人士受访时均对此表示支持并对香港旅游发展持有信心。他们指出,该项目整合现有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全新、立体的体验,大大增强香港旅游的趣味性,为香港旅游业注入新活力。

5月20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展旅游热点工作组”公布9个即将推出的旅游热点项目,希望给访港旅客带来新体验。图为一名女士在中环“打卡”。 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

  发掘整合旅游资源只是实现“无处不旅游”的第一步,要实现旅游业的长期发展,香港还需完善交通、消费场景等配套资源。今年内地“五一”假期期间,访港旅客达110万人次,同比增22%。旅游市场火爆的同时,也暴露出香港现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例如太平山顶缆车及昂坪360缆车站等旅游热点地区出现排队人潮、港铁落马洲站因人流量大一度出现网络崩溃等,均反映出香港旅游市场配套措施仍需进一步完善。

  笔者认为,加快配套设施建设,除完善现有旅游资源与交通设施外,也可借鉴其他地区发展“智慧城市”的经验,利用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完成对旅游热点人流的实时监测,并及时为旅客提供替代路线,以便实现智慧分流。

  从过去一段时间的访港旅客数据变化来看,香港仍是世界各地旅客出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此次9个旅游热点项目的推出,可以看出香港特区政府带领各界与时俱进“识变、应变、求变”的态度。各界将通力协作,持续落实“无处不旅游”理念,优化配套设施与游客体验,把香港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信访群众反映问题后,市长夜晚赴现场查看

不少家长会发现,三岁以内的孩子处于语言学习的黄金期。对此,薛贵解释,这个年龄段的婴幼儿,大脑的神经元细胞对环境里所有的声音都敏感,而到了后来,由于一门语言中有些声音并不存在,所以负责加工这些声音的细胞就死亡了或者被其它声音挪用了,从而使得我们无法准确区分这些声音。这类敏感度同样适用于味觉细胞。从小受到很多刺激的味觉细胞会变得发达,所以人类即使到了白发苍苍的年龄,也会认为小时候妈妈做的饭最好吃。

德国拟2026年底前从5G网络中移除华为部件?中方回应

Powell adds that the agency envelope for Australia's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 has been constrained by the ways the U.S. articulated its concerns.

国际建筑大师矶崎新聚焦中国项目的研究展四川成都开展

现年75岁的斯睿德出生在一个人人都说英语的美国小镇。1972年,对单一文化环境感到厌倦的他,开始学习中文,也开启了他与汉字的不解之缘。

黄埔四期吴起舞外孙:外公最难忘“七七事变”后的军机联络工作

徐显秀墓壁画艺术价值较高,画家采用铁线勾勒和晕染技法,线条疏密有致,完全符合古代文献中描绘的“简易标美”的疏体风格。壁画集中反映了晋阳地区北齐社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是体现中华多元一体文明的绚丽瑰宝。2002年,北齐徐显秀墓的考古发掘获得中国考古界最高奖田野考古奖三等奖。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获得“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审专家组称其壁画为“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代表了当时绘画的最高水平”。

一群随苏翊鸣踏上雪板的“娃娃兵”

在历史进程中,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同其他学说和而不同,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这些思想学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顺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华思想文化长期发展演进的历史态势和基本规律,也是继续推动中华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